伟德BETVlCTOR1946
网站首页 >> 媒体发声 >> 正文
《西安日报》:以体育精神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1-10-25     作者:   点击量:   分享到:

《西安日报》在10月11日刊发了公司王东红副教授的文章《以体育精神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10月12日被“学习强国”转载。

原文链接:

https://epaper.xiancn.com/newxarb/pc/html/202110/11/content_91865.html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9789467870532810135&item_id=9789467870532810135&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16A4F


280A9


原文如下:


体育是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城市为体育发展提供了依托。体育精神在城市发展转型、竞争营销、特色塑造中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体育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来之不易,弥足珍贵”。以十四运会为契机,将体育精神融入西安城市的血脉,沁入市民的心扉,将推动西安城市高质量发展。

协调好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

以筹办十四运会为契机,西安将体育设施、体育文化元素纳入了城市总体规划。体育小镇、体育广场、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健身步道、群众滑冰场、景观小品等建设与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设计和管理相适应。由“丝路启航,盛世之花”的“长安花”奥体中心体育场、“雄浑塬上,梦回长安”的“长安钻”奥体中心体育馆、“建党百年,鼎盛中华”的“长安鼎”奥体中心游泳跳水馆“一场两馆”组成的西安奥体中心,与奥体中央公园、长安书院、作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中心的西安城市展示中心、西安艺术演绎中心一同成为了古都新地标。

进一步将体育精神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之中,需邀请相关企事业单位、建设单位、管理方、市民参与其中,鼓励国内外建筑设计企业充分竞争,使优秀作品脱颖而出;推动城市的水域、空域、公路、体育场馆等公共资源向体育赛事活动开放,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延长开放时间,支持校园体育场地设施进行社会通道改造,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社会开放。

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

以筹办十四运会为契机,西安开展体育工作,提升了城市的宜业宜居宜游指数。其一,通过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育经纪、体育培训等服务业态,助推智能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体育制造领域应用,推动电子商务平台提供体育消费服务,支持开展智能健身、云赛事、虚拟运动等新兴运动,催生更多的体育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其二,通过促进体教、体卫、体旅、残健等方面的融合发展,振兴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打造“15分钟健身圈”,西安营造了城市宜居环境。今年7月,西安幸福林带建成,全长5.85公里,栽种树木5万余棵,绿化覆盖率达85%以上,幸福林带中植物配置的色彩、图案、造型兼具康体、观赏等功能,使体育活动与城市生态状况相匹配;全长293公里的“三河一山”绿道串联全市10个区(县),总绿化面积达933万平方米,为群众休闲健身提供了好去处。

进一步将体育精神融入城市生产、生活、生态各个方面之中,应认识到,城市的内涵式发展就是一个竞进有为、精益求精、挑战自我、实干超越的过程,需要坚持集约发展,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一方面,西安城市工作要将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目标之一,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另一方面,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必须强化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激发科学指导、科技创新、深化改革的动力。

调动好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

以筹办十四运会为契机,西安将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了起来。发展体育事业,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加大指导、协调和支持力度,需要有关体育社团、民办非企业单位、体育基金会、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等体育社会组织的有力支撑,得力于体育明星、体育教练员、运动员、体育教师等体育工作者的专业协同,离不开广大市民的热情参与。西安市以筹办十四运会为契机,营造月月有比赛、周周有活动、处处有健身的良好氛围,各运动项目参与人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比、体育产业规模都有大幅提升。截至今年5月27日,全市已开展“周末公益”活动2300余场次,参与志愿者60余万人次,体育志愿服务带动了“周末哪里去·一起做公益”全民志愿服务,掀起了公益热潮。

进一步将体育精神融入城市工作之中,必须认识到,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坚持协调协同,尽最大可能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必须认识到,城市治理水平的提升,既需要政府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又需要完善企业与社会组织、市民的行为规范,增强相关主体法治意识、文明素养,推动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作者系伟德BETVlCTOR1946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