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德BETVlCTOR1946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习近平关于“历史思维”重要论述的理论阐释
发布时间:2022-02-23     作者:   点击量:   分享到: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年第9期刊发公司张琳教授、周扬博士研究生文章:《习近平关于“历史思维”重要论述的理论阐释》。

原文如下:

习近平关于“历史思维”重要论述的理论阐释

[ 摘  要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历史思维的运用,并就此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历史思维是尊重历史事实,把握历史规律的认识方法;是正确对待历史,科学评价历史的思想方法;是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的工作方法。坚持历史思维是明确历史方位,把稳正确方向的重要前提;是把握“三大规律”,应对百年变局的必然要求;是坚定“四个自信”,保持战略定力的题中之义。坚持历史思维要加强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提升思想认识,强化使命担当;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要发扬斗争精神,继续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 关键词 ] 习近平  新时代  历史思维  治国理政

[ 中图分类号 ]D60    [ 文献标识码 ]A

[ 作者简介 ] 张琳,伟德BETVlCTOR1946副经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扬,伟德BETVlCTOR1946博士研究生(陕西  西安 71011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非常重视历史思维的运用,并就此作过一系列论述。2017年,他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告诫广大青年要勇于开拓实践,探索真理,“养成了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的习惯,终身受用”。这是习近平首次明确提出“历史思维”的概念。2019年,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上强调,领导干部要“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2020年,在党史学习动员大会上指出要“充分发挥党的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强调坚持正确党史观,“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历史,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多次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这些重要论述无不体现出习近平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深刻的历史思维。深入研究习近平关于历史思维的重要论述,对于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深刻领悟习近平的思维艺术,进而增强历史自觉、树立正确历史观、坚定“四个自信”,提升以历史智慧应对复杂局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历史思维”重要论述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关于“历史思维”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及社会主义发展史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为我们正确运用和借鉴历史提供了科学指引,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奋进第二个百年征程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习近平“历史思维”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邃。

第一,尊重历史事实,把握历史规律的认识方法。尊重历史事实是历史思维的前提。习近平指出:“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历史思维本质上是对历史的认识和反映,但历史往往都发生在过去,我们认识历史只能通过学习和研究前人遗留下来的历史资料,这就决定了我们对历史的认知会因为两种因素的影响而难免具有主观性,一是对史料占有的多少,二是后天生长环境所导致的知识水平和阶级立场的差别。为了减少主观性,要尽可能多地占有史料,挖掘史实,从而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真相。还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运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历史,认识世界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接近历史真相,自觉尊重历史事实。

要实现以史为鉴的目的,还要透过复杂的现象,抓住本质和规律,揭示出隐藏在真相背后能够指导现实的真理,并通过对规律的认识把握未来的趋势。人作为自然和社会存在的统一体,既要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又要受到社会矛盾运动规律的制约。而“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我们就能够更好前进”。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必然的,但历史毕竟是人在实践中创造的,规律要发生作用也必须依靠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这就使历史发展呈现出必然性、规律性基础上的偶然性、特殊性。因此,认真学习和研究历史,牢牢把握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和必然性,就能够充分挖掘出历史中蕴含着的指导现实、昭示未来的无穷智慧。

第二,正确对待历史,科学评价历史的思想方法。习近平指出:“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历史思维内在包含着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和评价历史的科学方法。正确对待历史,关键是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看待历史得失。科学评价历史,关键是要摒弃历史唯心主义,坚持用唯物史观评价历史。

正确对待历史,要正确对待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既要认识到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没的贡献,也要清楚地看到五千多年中,尤其是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所产生的历史积弊,努力破除不符合时代要求的陈规陋习。

正确对待历史,要正确对待一百多年中国近代苦难史。面对这段历史,不能因为曾遭受过屈辱,就刻意掩盖和遮蔽,对这段历史选择性失忆,相反更要牢记这段历史,因为“一个没有历史记忆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但铭记历史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为了牢记落后就要挨打、就要受欺负的教训,深切缅怀革命先烈在英勇斗争中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和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并将其转化为复兴之路上的精神动力。

正确对待历史,要正确对待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两个时期。这两个时期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但本质上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我们既“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科学评价历史,就是要用唯物史观评价历史,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具体、全面的考察,如实反映历史事件的作用,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地位。既不能无视历史局限,夸大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作用,也不能脱离具体条件,用后人的标准苛求前人。要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要人物、重要会议、重大事件,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坚持以党中央的有关精神和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为依据。第三,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的工作方法。习近平指出:“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因此,他高度重视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

在国家治理问题上,习近平强调“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在数千年的国家治理实践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发达的政治文明,积累了丰富的治理智慧,无论是盛世时,国家繁荣稳定的成功经验,还是乱世时,国破家亡的失败教训,其中有许多做法和思想到今天仍具有借鉴和警示意义。在反腐倡廉问题上,习近平强调,无论是在中国还是世界历史上,都存在许多由于统治阶级内部严重腐败而造成的人亡政息。即便是在当代,世界上由于执政党贪污腐败,脱离群众而丧失政权的国家也屡见不鲜。因此,在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过程中,要深入研究和了解我国反腐倡廉的历史和古代廉政文化,从古人的得失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总而言之,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就是要把对历史的研究学习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要善于通过总结和借鉴历史做好今天的事,又要善于透过历史和现实洞察未来的“势”,在从容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和复杂局面过程中准确把握机遇。

二、习近平关于“历史思维”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历史思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坚持历史思维是明确历史方位,把稳正确方向的重要前提;是把握“三大规律”,应对百年变局的必然要求;是坚定“四个自信”,保持战略定力的题中之义。

第一,坚持历史思维是明确历史方位,把稳正确方向的重要前提。2021年1月11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离不开历史思维,因为新发展阶段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密切相关。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看,新发展阶段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阶段。1949年,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1978年,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中国人民从此富起来了;2021年,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努力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彻底消灭了绝对贫困,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站起来”和“富起来”是“强起来”的必要准备,“强起来”又是“站起来”和“富起来”的必然结果,三者有机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新发展阶段上承“站起来”“富起来”,下启“强起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阶段。

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看,新发展阶段是在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础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历史宏愿的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就高度重视现代化,带领人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1964年,周恩来明确提出了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最后一步就是要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进入21世纪,在人民生活水平达到总体小康后,党又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九大,习近平作出了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发展阶段是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勇前进的阶段,既要完成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任务,又要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中的关键阶段。

总之,新发展阶段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阶段,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面对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

第二,坚持历史思维是把握“三大规律”,应对百年变局的必然要求。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国际来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了全球治理体系的调整和国际秩序的变革。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另一方面,阻碍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保护主义上升,霸权主义抬头,贫富分化日益严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尤其是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更加剧了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从国内来看,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已经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具备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条件,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各种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才能及时洞察变化着的国际国内形势,准确把握发展的新趋势,科学解决发展中的新问题。而这同样离不开运用历史思维。

首先,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要深刻认识到,共产党执政必须始终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回顾党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成立时仅有50多名党员的小党发展到今天拥有9 000多万党员的大党,并带领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始终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当前,民族复兴越来越近,但“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在这种情况下,就更要牢记为什么出发,在不忘初心中行稳致远,在牢记使命中开创未来。

其次,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要深刻认识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历史经验表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几十年来,我国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也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党有信心,也有能力把社会主义建设好、发展好。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必然荆棘密布,困难重重,只有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凝聚起实现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起好步、开好局。

最后,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要深刻认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解决世界发展问题的正道。当前,国际交往越来越深入广泛,各国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频繁,但同时,国际秩序和国际格局加速调整,全球性危机与问题层出不穷,人类面临严峻挑战。以邻为壑、隔岸观火只会加剧国际局势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各国只有加强沟通交流,加深彼此理解,深化国际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解决全球性问题,才能将人类带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三,坚持历史思维是坚定“四个自信”,保持战略定力的题中之义。坚持历史思维,有利于坚定道路自信。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与人民一道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此后,几十年如一日,我们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正确道路奋勇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创造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全面脱贫”“控制疫情”的伟大奇迹。这充分说明,中国道路“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为我们坚定道路自信提供了强大底气。

坚持历史思维,有利于坚定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基础上理论创新和创造的成果,它的形成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借鉴,更离不开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其中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着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它对当代中国向何处去、社会主义向何处去、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等重大时代之问的深刻回答,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历史性跨越,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这为我们坚定理论自信提供了强大底气。

坚持历史思维,有利于坚定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具有坚实的历史基础。中国古代发达的政治文明为这一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历史根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局部执政的条件下在根据地进行政权建设的探索为这一制度的确立提供了历史借鉴;新中国成立后,一系列根本和基本制度的先后确立,为这一制度的构建提供了基本框架,改革开放后,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稳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制度也随之不断完善发展。而且,这一制度体系因为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反映了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点,而具有无可比拟的现实优势。这为我们坚持制度自信提供了强大底气。

坚持历史思维,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坚实的实践基础。它“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精神家园,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输送着源源不断精神养料;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都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底气。

有了坚定“四个自信”的强大底气,也就有了破浪前进的勇气和定力。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回首过往,100年筚路蓝缕,100年风雨兼程;展望未来,前途必定光明远大,道路依旧曲折艰辛,但只要拥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信心与勇气,保持“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恒心和定力,时刻牢记从历史中,从人民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就一定能在前行的路上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应对和战胜各种挑战,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三、习近平关于“历史思维”重要论述的实践要求

在实践层面,坚持历史思维要加强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学习教育,提升思想认识,强化使命担当;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发扬斗争精神,继续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第一,加强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学习教育,提升思想认识,强化使命担当。学习历史是提升历史思维的前提,不了解历史,历史思维就无从谈起。当前我们学习历史,尤其要加强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学习教育。在明确“四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提升思想认识,强化使命担当。

首先,加强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学习教育,要把握“四史”的发展脉络。明确党史就是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就是党领导人民夺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的历史;明确新中国史就是70多年来,中华民族从水深火热中摆脱出来,稳步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明确改革开放史就是40多年来,中国人民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在中国大地上彻底消灭绝对贫困的历史;明确社会主义发展史就是500多年来,人类不断探索美好社会制度,推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取得巨大成就到遭受重大挫折,又在21世纪的中国重新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的历史。

其次,加强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学习教育,要在历史和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中,提升思想认识。学习党史,既要深切体会红色政权来之不易,又要深入思考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带领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学习新中国史,既要深切体会新中国来之不易,又要深入思考为什么只有马克思主义能指导中国从一穷二白、封闭落后走向繁荣富强,并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学习改革开放史,既要深切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又要深入思考为什么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用了几十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现代化历程,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既要深切体会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与美好,坚信“两个必然”,又要清醒认识实现共产主义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牢记“两个绝不会”,深刻理解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必然性和长期性的统一,正确处理好“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关系。

最后,加强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学习教育,要在知行合一中强化使命担当。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指导现实、开创未来。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就是要完成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面对历史和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我们既要在“四史”学习教育中强化责任意识,增强担当精神,又要从“四史”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不断提升才干和本领,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第二,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当前,历史虚无主义主要表现在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的虚无。对历史人物的虚无主要体现在对人民领袖和人民英雄光辉形象的否定和诋毁;对历史事件的虚无主要体现在历史虚无主义往往用孤立、片面的观点解读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抓住历史的细枝末节大做文章,用支流替代主流,对历史事件进行肆意歪曲;对历史进程的虚无主要体现在历史虚无主义经常裁剪或杜撰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所谓“历史事实”,造成两个历史时期前后矛盾,相互否定的假象。

无论何种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往往都打着“反思历史”的幌子,顶着“学术研究”的帽子,看似是表达不同的学术观点,实质是具有强烈政治目的的历史唯心主义,其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危害极大的社会政治思潮,必须高度警惕并坚决反对。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树立大历史观。与历史虚无主义随意割断历史、生硬裁剪历史根本不同,大历史观重视历史发展的整体性、连续性和客观性,注重把历史人物和事件放在其所处的具体环境中考察,强调要把历史、现实和未来贯通起来,“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大历史观在回顾历史的同时观照现实、启迪未来,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的运用和发展,为我们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第三,发扬斗争精神,继续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敢于承认盾,勇于进行斗争,善于把握社会矛盾运动的内在规律和趋势,在不懈的斗争中把党和国家的事业推向前进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在战火纷飞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殊死搏斗,战胜了侵略者,打倒了反动派,彻底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的社会条件;在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制度基础和政治前提;在日新月异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人间奇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在走向辉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忘初心,接续奋斗,以顽强的斗争意志、昂扬的斗争精神,从容应对各种挑战,防范化解各领域重大风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明确的战略安排。“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可以说,每一次胜利的取得,都离不开伟大斗争。

当前,我国发展形势总体向好,仍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许多重大风险挑战,存在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尤其是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局势日趋复杂,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只会越来越繁重,前进的道路也只会越来越曲折。因此,我们必须发扬斗争精神,继续进行具有许多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进行伟大斗争,要把握正确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我们要进行斗争就要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斗争,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方向不动摇。概而言之,“凡是危害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种风险挑战,只要来了,我们就必须进行坚决斗争,而且必须取得斗争胜利。”

进行伟大斗争,要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勇于斗争是取得斗争胜利的基础。发扬斗争精神,就是要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明观点,同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就是要在歪风邪气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同各种不良风气作斗争;就是要在风险挑战面前敢于迎难而上,同各种矛盾问题作斗争,要在实践不断磨炼斗争意志,提高斗争本领,随时做好斗争准备。

进行伟大斗争,要掌握策略方法。要取得斗争的胜利,光有勇气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讲究斗争的艺术,掌握斗争的策略和方法。斗争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认识和解决矛盾的过程,要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准确研判分析,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实现一击即中、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树立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做最坏打算,争取最好结果;要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善于结合斗争形势选择合理的斗争方式;要努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斗争中求团结,在斗争中谋合作,在斗争中促双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5]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7-08(2).

[6]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8]习近平致信祝贺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开幕[N].人民日报,2015-08-24(1).

[9]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1).

[10]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深入学习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N].人民日报,2021-01-12(1).

[1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8).

[1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反对历史虚无主义[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7.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of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 of Historical Thinking

Zhang Lin Zhou Yang

Abstract: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with Comrade Xi Jinping as the core ha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historical thinking in the practice of governance, and has made a series of important discussions on this regard. Historical thinking is the ideological methods and working methods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learning and studying history, and being good at grasping the laws of development, clarifying the direction of progress and guiding practical work from history. It is a scientific method to take history as the mirror and learn the ancient and the present. Adhering to historical thinking is conducive to clarifying the historical orientation, adhere to the right direction; to grasp the three laws, respond to century-old changes; to strengthen the four confidence and maintain strategic determination. Adhere to the historical thinking to strengthen the party history as the focus on the “four history” study, constantly enhance ideological understanding, strengthen the mission; adhere to historical materialism, resolutely oppose historical nihilism; to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struggle, continue the great struggle with many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Xi Jinping, the new era, historical thinking, governance